柯桥区念好“防治避”三字经破解城市“看海”难题 | |||||
| |||||
柯桥区早规划、大投入、从源头抓起做好防涝文章,针对河道“肠梗阻”重药治涝,夯实基础补短板,科学防控合理避涝,城区已连续6年没有发生洪涝灾害,成效显著。 一是“三提升”抓源头防涝。通过提升专项规划水准、提升市政设施标准、提升水域保护限级,源头上防涝。实施3年城市内涝防御提升计划,每年安排1000万元,用于市政排水管网的改造,开展城区道路内涝积水点综合整治,优化改造道路雨水管渠等排水防涝设施,累计完成41条道路积水改造,新建雨水管网85公里,提标改造雨水管网72公里,全面启动45个老小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项目,清淤排水管网712公里。严格执行“城区骨干河道宽度不小于50米,城区次干河宽度不小于40米,一般连通河道不小于25米”的规划要求,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,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。2018年柯桥区第二次水域调查成果显示,城区水面占有率为15.88%,对比十年前第一次水域调查成果,柯桥建城区面积扩大了9倍,水域面积增加1365平方米。 二是“三打通”对症治涝。打通强排通道,高标准高质量实施“江海连运大通道”和“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”建设,从2017年起实施柯桥区瓜渚湖直江柯北段拓浚工程,预计到今年10月底前完工,治理河道15.8公里,全面构建平原河网排涝“九宫格”,解决平原地区“二纵六横”骨干河道排涝格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。打通行洪卡口。从2013年到2018年共投入约7000万元实施双梅村河连通工程、梅墅横江永进段连通项目、柯桥古镇段南北连通项目等13项城区河道连通疏浚工程,连通河道,畅通行洪。打通活水经脉。通过清淤、拓宽、护岸、拆除或改建阻水桥涵等措施,增强骨干河道防洪排涝能力。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为契机,从2013年起分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,涉及15个镇(街道)142个村219条河道,完成河道整治235.6公里,清除拦河箔坝129条,共投入资金2.43亿元。 三是“三个强”科学避涝。预泄预排强调控。强化洪水预报和河网水位调控,提前安排预泄,留足防洪库容。在大洪水来临前,将平原河网水位从常水位3.9米预降至3.6米,可腾出防洪库容3600万立方米,相当于增加50毫米降雨的防御能力,有效减少洪涝灾害损失。群测群防强自救。完成1个区级、16个镇级、358个村级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和30个受山洪威胁村落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,严格落实防汛责任人,编制村级防汛形势图,为有效应对洪涝台灾害、实现大洪水来临时村自为战和镇自为战,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基础保障。常测常疏强引排。2012年至2018年,累计完成清淤1636万方,委托第三方对39个市级、199个县级、310个镇级河道监测点进行回淤监测,通过淤积监测数据库建设,实时掌握各水域的淤积动态,当县级及以上河道和镇级河道淤泥平均厚度达到0.5米、0.7米时,将该条河道列入下一年度清淤计划,确保“有淤常疏、清水长流”,增强河道的引排功能。 | 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