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深化电气焊“一件事”改革推动安全监管提质增效 | |||||
| |||||
一是打造数据底座,实施加芯赋码。通过网格排查、电话询问、数据比对等形式,在工矿危化、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开展流动电气焊作业排查摸底,进一步摸清涉焊单位、作业人员、施工设备等基本信息,建立流动电气焊及使用人员数据底库,同步推进存量电气焊“芯片植入+赋码工作”,实现人机信息入库管理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摸排涉焊企业5752家,完成电焊机“加芯赋码”18343台,其中流动焊机2943台。 二是优化联动机制,加强监督管控。建立健全“线上监控+线下核查”联动管控机制,线上接入电气焊作业监控预警平台,集成业务申报、作业监护、违法举报、核查办理等功能,实现违法违规行为实时监测、即时预警;线下引导涉焊单位将“加芯赋码”“扫码开机”等列入电焊作业安全操作规程,同步强化部门联动、网格巡查,确保规范化、标准化安全操作。今年以来,全市累计查处疑似拆除停用焊机、超24小时作业等违规案件129起,处罚金额161.91万元。 三是靠前培训指导,提升实操效能。围绕企业场所及电气焊特种作业人员取证需求和实操需要,依托市县微信公众号、安全生产网络学院等开设电气焊培训教育专栏,定期发布电气焊特种作业考证、取证、作业等培训信息,并利用线下定点办班、加密考试场次等方式,优化提升考培服务,提高培训效率和考试“合格率”,今年来,全市考核合格电气焊特种作业人员1927人,参与线上线下培训服务人员达2万人次。 | 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